综合信息
首页 > 资讯中心 > 综合信息


地下攻坚故事


——茅洲河暗涵整治速记

发表日期:2020-07-03 作者:罗宇豪 白铸 摄影:白铸 【字号: 分享

茅洲河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工程,顾名思义,就是要全面消除区域内的所有黑臭水,实现“巴掌大的黑臭水”都不能有。工程涉及“厂”“网”“源”“河”四部分,而暗涵整治是“河”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茅洲河项目治水攻坚过程中遇到的一只“拦路虎”,也是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

难,难在溯源排查。

在施工现场,技术员毛洪伟介绍说:“随着深圳四十年来的高速发展,河道空间不断被侵占,部分河道被改造成暗涵,同时会有大量的生活污水排入暗涵内。由于暗涵长期处于阴暗潮湿、密闭不透气的空间,极其容易产生厌氧,致使河道发黑发臭。此外,暗涵还存在污水管接入、沉降不均匀、河道淤积等诸多问题,造成暗涵整治成为黑臭水体整治中的难点,首先难在溯源排查。”

项目部起初采取的方法是打开路面井盖溯源,但只能解决检查井内的污水排口;接着采用QV排查,又面临障碍物遮挡导致具体情况无法判定的尴尬局面,以至于暗涵整治进入了“瓶颈”。

面对困难,茅洲河总包部没有退缩:“那就打一场地道攻坚战,即使是用人堆也要把情况摸清楚。”一群在黑暗中披荆斩棘的钢铁战士出发了,他们以水裤为甲、以呼吸器为盾、以探照灯为剑,在暗涵里蜿蜒前行。

“这可真是地道战。那时候全副武装,身背着厚重的氧气瓶,从墙壁上满是蟑螂、地上乱窜着吱吱叫的老鼠以及堆集着厚重的淤泥和固结物的暗涵中艰难前行,加上难闻的气味不断透过缝隙进入满是水雾的面具,让人差点窒息,体力严重透支,汗水打湿了衣裤紧贴在身上,每迈出一步都感觉用尽所有力气。” 施工员薛文洋沉浸在回忆里,满脸凝重地说道。即使是这样,他们还是一丝不苟的做好所有数据的记录,在图纸上对应到暗涵内的每一个排口,留下详细的文字说明与影像资料。之后,再将翻井盖与QV、CCTV排查的成果进行交叉比对,形成最真实准确的调查报告。也正是通过这一群顶着脏、臭、高温逆风前行的勇士们调查汇总的数据,才使很多不太明朗的问题渐渐变得清晰,治理工作也慢慢看到了曙光。

难,难在暗涵施工

暗涵施工虽是在地面之下施工,但还是离不开地面的支持。吸污车、轴流风机、风管等施工设备都需要放置在地面,这样就需要做围挡、交通疏解,向交委提供方案,等待批复。

交通疏解批复后,直径1.8米以上的可以直接使用机械清淤,但是工程范围内的很多暗涵高度都在1.8米以下,则必需由施工员进入暗涵施工。施工比溯源排查还要困难,不仅要面临体力的考验,还要克服对黑暗和未知的风险的恐惧。暗涵内错综复杂,躬腰前行随时要注意头上的横穿管和脚底的坑洞,然后用手工铲一铲一铲的将淤泥挖出来传送到地面。有时候会遇上像混凝土一样坚硬的固结物,必须手持电镐进行破除,“哒哒哒”的声音在寂静的暗涵内响起,颇为刺耳。

“在暗涵工作久了,就习惯了。工作空间小,只能一两个人下井,黑漆漆的,只有头灯一点点亮光在眼前晃,说不怕不累那是假话,但是总得有人去做。习惯了,就好了。”施工员老黄淡淡的说到。

就这样,一寸寸、一段段,在这座城市的下方,沉积数十年的污染物终于重见天日,一条条暗涵、管网,在电建人的手中逐渐恢复往日的元气。

难,难在安全管控。

暗涵不同于地上,因为常年封闭,地下污水横流,存在大量不明物体,许多暗涵年久失修,每一刻都存在着中毒窒息、触电、坍塌、冲刷淹溺等安全隐患。

为了确保暗涵整治过程中安全管理稳定受控,总包部制定了详实的应急预案,每季度至少组织开展一次应急演练,多次开展专项培训,确保一线施工人员真正做到我要安全、我能安全、我会安全。

在每一次暗涵整治施工前,都必须要进行安全防护措施交底,专职安全员必须到位,严格按照要求检查临时用电措施,核查通风量、防毒面具、安全绳等是否到位,通风后还要检测有毒有害气体指是是否符合国家安全。在检查合格后,施工员佩戴齐全防护用品才允许进入暗涵施工,确保施工安全。同时,地面上必须至少有2名员工密切关注暗涵情况,以防不测。截至目前,茅洲河全面消黑工程暗涵整治了百余公里,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

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经过不懈努力和辛苦付出,原本重度黑臭的小微水体元气渐渐恢复,,水体不再发黑、气味不再刺鼻、各种微量元素含量达到V类水质标准。如今的茅洲河,映入眼帘的是风车草、菖蒲、美人蕉、鸢尾等水生植物,绿丛掩映间是清可见底的水塘。 “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梦想正在电建人手中逐渐成为现实。



  浏览次数: 321 次 
打印本页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