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首页 > 资讯中心 > 媒体聚焦


用清澈的爱守护宝安碧水长流


发表日期:2022-05-07 作者:宝安日报记者 张萍 通讯员 吴晓东 摄影: 【字号: 分享

徜徉茅洲河畔,眼前展开一幅白鹭翩跹、草长莺飞的生态画卷。从曾经掩鼻而过到如今水清岸绿,茅洲河的华丽蝶变不知道凝聚了多少治水人的心血和努力,王正发就是其中的一员。

走遍大江大河 攻克多个技术难题

在24岁硕士研究生毕业时,王正发曾下定决心,30岁前要在自己行业的专业类学术期刊都发表一篇技术论文。30岁的时候,他基本都做到了。

多年来,王正发长期从事自然生态保护、水环境、水资源、水利水电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编、参编各类技术标准近40项,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主编、参编的多个技术标准有效填补了我国生态环境领域空白,并上升为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参与水利、生态环境等领域项目评审超350项。工作的30多年间,他几乎走遍了国内的大江大河,还多次参与建设国外水利水电工程。

2016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决定把水环境治理工作作为未来几年最大的惠民环境工程,全面发力开始一场水污染治理攻坚战、持久战。其中中国电建以“EPC+施工总承包”模式中标深圳茅洲河流域(宝安片区)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

当时51岁的王正发已经扎根西北多年,同时承担着技术与管理两方面的重要任务。看到中国电建集团内部的招聘信息,他迅速发出自己的简历。尽管领导一再挽留,他却仍然决定来深圳,“我喜欢挑战自我,而且这里需要我。”

还记得来到深圳第一次去茅洲河,距河100多米王正发就闻到了刺鼻的臭味。而且,不仅茅洲河,当时宝安区66条河流中有61条黑臭,这让王正发和他的同事们更加强烈地感受到自己身上的使命感。

怎么干?水环境治理为跨行业、多专业的环保细分领域,国内也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行业标准体系。在1个月的时间里,王正发快速翻阅相关政策文件和国内外资料,充分发挥自己在规划设计方面的能力经验,很快形成了一份标准技术清单。“治水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有一体化综合性解决方案才能治好。”王正发说,“问题在水里,源头在岸上,我们的思路非常清晰。”

扎根湾区热土 守护宝安蓝天碧水

2016年是王正发最忙碌的一年,以前每年他都会回安徽老家探望母亲,而这一年国庆节,虽然母亲很想儿子,王正发却因为太忙没能回去。没多久,母亲不小心摔了一跤,从此瘫痪在床。接下来就是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最忙碌的几年,他也只抽空回去过两次。每次提起这事,他总自责自己没有尽到孝。

而茅洲河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却成果不断。王正发和同事们一边干工程,一边搞科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理论技术体系。在解决茅洲河水环境污染的问题中,中国电建提出的“流域统筹、系统治理”的治水理念切中了黑臭水体治理的要点和难点,并总结出中国城市建成区河流水环境综合治理的茅洲河模式,形成了可看、可学、可复制的治水经验,被其他地区借鉴并获得成功。

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茅洲河1号底泥处理厂。如何处理茅洲河多达400多万立方米且成分复杂的河道污染底泥,这是一项世界性难题。“其实当时我们内部也在讨论采用哪种技术,最终大家决定走自主研发的路子,创新提出污染底泥工业化处理技术,事实证明这条路走对了。”王正发说。茅洲河黑臭底泥处理后形成垃圾、余砂、余水、余土四种产物,通过分类、分级处理,有效消纳,实现了河湖污染底泥处置的资源化利用。同时,王正发和他的团队基于茅洲河底泥处理处置等实践,编制形成的《河湖污泥处理厂产出物处置技术规范》《河湖污泥处理厂运营管理与检测技术规范》等技术标准,也正式由市有关部门印发,成为全市治水的指导性技术文件,引领了河道污染底泥处置技术的新方向。

如今的茅洲河已经成为网红打卡点。王正发说,“能够投身新一轮治水兴水实践,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我觉得非常自豪。”他始终充满活力,也受到年轻人的欢迎。如今,王正发正在开展宝安近岸海域治理、土壤修复等相关研究,他和他的伙伴们,还在描绘更加动人的湾区生态画卷。


来源:宝安日报


  浏览次数: 3064 次 
打印本页关闭